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

麥帥的兒子怎麼了?--麥帥為子祈禱文

台灣並非基督教國家,卻從國立編譯館的時代起,就收錄了一篇禱告詞的翻譯做為本國語言教材。甚至到現在的國中國文課本也還有收錄,譯文還譜成混聲四部合唱曲,由名作曲家蕭泰然譜曲。可說是台灣民眾最熟悉的禱詞之一也不為過。更有趣的是,這篇禱詞並非出自名牧師之手,而是出自二次世界大戰的名將麥帥。
麥帥,是台灣給予美國陸軍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將軍(Doulas MacArthur, 1880-1964)的暱稱。身為二戰的太平洋區總司令,他負責日軍受降,又在韓戰中力保台灣,因此頗受台灣軍民歡迎。台灣第一條高速公路,1964年通車時正值麥帥過世,於是以他命名為麥帥公路,後來併入中山高,只剩下麥帥橋;現在則有麥帥一橋和麥帥二橋兩座橋樑依然存留麥帥名稱。然而他在台灣留下的形象,除了麥帥公路、麥帥大橋,以及叼著菸斗,說出”I shall return”之外,還有一篇收錄在國文課本裡的〈麥帥為子祈禱文〉,有些版本的高中英文課本也收錄原文。這位只到過台灣一次,戰功彪炳的美國將軍,恐怕很難想像他在這個遠東島嶼上的主要形象,竟是國文課本中的慈父罷。
        這篇「為子祈禱文」(A Father’s Prayer)寫於1937年,他的獨子出生於1938年,因此是孩子未出世時的一篇禱告詞。(奇怪,當時又沒有超音波,如果生出來是女兒怎麼辦?) 由於孩子還沒出生,首句”Build me a son, O Lord, who will be strong enough to know when he is weak…”也隱含「給我一個這樣的好兒子」的祈願吧。這是麥帥第二段婚姻,五十八歲才得子,又在沙場上馳騁半生,看慣大風大浪,因此這篇禱詞意境頗不同於一般祈願祝禱。父母多半求子一生順遂平安,他卻求子困頓,接受磨難淬煉,方能體諒別人;甚至還祈求他能有幽默感,不要過分拘執。但他兒子最後成了怎樣的人呢?亞瑟麥克阿瑟出生於馬尼拉,由華人奶媽帶大,父親是走路有風的世界名將,年齡足以做阿公,想起來就覺得這兒子處境艱難;難怪後來死活不肯念西點軍校,繼承祖、父兩代彪炳軍功,一心只想讀音樂,最後更低調地改姓埋名,在紐約當個音樂人過了一生。世人未免覺得有虎父犬子之感,但說不定他真的不負父望,做個「純潔、謙遜、豁達有幽默感」的人也未可知。
      無論孩子將來的發展如何,父親當初的祈願總是真心誠意的。台灣的國文課本多半採用名譯者吳奚真的譯詞:「主啊,請陶冶我的兒子,使他成為一個堅強的人,能夠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是軟弱的」合唱曲曲名為「父親的祈禱文」,王奕心譯詞,看來較接近吳悉真譯本:「主啊,請陶冶我兒足夠堅強,能夠知道自己軟弱的時候」。網路上也有各式翻譯,如比較直譯的「主啊!求你塑造我的兒子,使他夠堅強到能認識自己的軟弱」或是「懇求你使我的兒子堅強到一個地步以致能知道自己的懦弱」,翻譯腔重了些。也有一些誤譯的版本:「主啊!教導我兒子,在軟弱時,能夠堅強不屈」,這個見解就有點庸俗了。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