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9日 星期三

連對手的序都可以拿來用--啟明的亞森羅賓

台灣啟明1975以後出版的亞森羅賓系列六本,皆署名應文蟬譯述,其實是林華和姚定安所譯

此版本沒有出版日期,但台北市電話從1975年才改為七碼,因此判定出版於1975之後

        台灣啟明書局和香港啟明書局從1950年代就開始出版這套大陸時期上海啟明的亞森羅賓全集(1942),譯者為林華和姚定安,但署名皆為啟明編譯所。詳情請見
http://tysharon.blogspot.tw/2013/10/blog-post_22.html

         近日購得這本台灣啟明的在監獄中,倒是我第一次親眼看到署名應文嬋的版本,且無出版日期。還好版權頁有台北市的電話,由於台北市電話是在1975年才從六碼改為七碼,可見這本不會早於1975年。有趣的是,這本《在監獄中》前面除了五條文言的「凡例」之外,還有五篇序,也是我在其他啟明版本沒有見過的。有「袁寒雲」序「包天放」序「胡寄塵」序「張枕綠」序「周青」序,外加一篇「亞森羅賓案作者之言」,陣仗不小。一般說來,會請來寫序的都是名人,那麼這些人是誰呢?
     袁寒雲(1889-1931),民國四公子之一,袁世凱庶出之子,的確是文化名人。包天放是誰? 民初文人我只知包天笑,不知包天放。胡寄塵(1886-1938)也是名人,柳亞子的朋友。張枕綠也是鴛鴦蝴蝶派文人,只有周青查無資料。可是等一下...袁寒雲1931年過世,胡寄塵1938年過世,兩人怎能為1942的書寫序呢? 看來有點問題。我查了上海啟明的版本,也沒有這幾篇序。袁序曰:

坊間偵探小說雖足汗牛充棟,然其中能卓然人表,不墜平凡者,唯有英之柯南道爾, 法之勒白倫焉。....予最喜讀偵探小說,而尤好勒著,今啟明書局彙而譯之,新舊譯作都若干卷,編成,屬序於予,因紀數言而歸之。 

看來最有可能的就是其他亞森羅蘋譯本的序吧。1942年以前的亞森羅蘋譯本,有1925年程小青的亞森羅蘋案全集大東書局1929年的亞森羅蘋案全集》和春明書局1942年的亞森羅蘋俠盜案》。大東版是周瘦鵑所譯,春明版是吳鶴聲所譯。大東版就有袁序、包序、胡序、程序張序、周序共六篇序言。袁序曰:

歐美警士,工偵查之術,...然其中能卓然人表,不墜平凡者,唯有英之柯南道爾,法之勒白倫焉。....予最喜讀偵探小說,而尤好勒著,瘦鵑盟弟彙而譯之,新舊譯作都若干卷,編成,屬序於予,因紀數言而歸之。

原來是把人家為周瘦鵑寫的序,改了幾個字佔為己用。所謂「包天放」,當然也就是包天笑了。比對之後,改變不大,稍換了幾個字。所謂「包天放」的序是這樣寫的:

世有福爾摩斯,然後有亞森羅賓,物固必有相反也。....然福爾摩斯不過一精幹之偵探耳,憑其獨特之智力,造成破案緝凶一面倒之局面,轉不如亞森羅賓以其熱腸俠骨,衝決網羅,剪除兇殘,使彼神奸巨惡,不能以法律自屏蔽之為愈也。拉雜書數語,以告閱是書者。包天放序。

而上海大東的包序是:

世有福爾摩斯,然後有亞森羅蘋,物固必有相也。....然福爾摩斯不過一偵探耳,技雖工,奴隸於不平等之法律,而專為資本家之獵狗,則轉不如亞森羅蘋以其熱腸俠骨,衝決網羅,剪除兇殘,使彼神奸巨惡,不能以法律自屏蔽之為愈也。拉雜書數語,以告閱是書者。天笑序


我覺得原序較佳,啟明版改得不好。而最後一篇所謂「周青」寫的序,就是周瘦鵑自己的譯序了(周青是周瘦鵑+程小青的意思嗎?)。這套啟明版的亞森羅賓,居然用了對手的推薦序來為自己做宣傳,還在版權頁提醒讀者:

    市面上翻印本內容不全錯誤百出售價昂貴為免誤購損失非本局出版者切勿購閱是幸

讀來還真有點五十步笑百步的味道。

  



   



2014年1月25日 星期六

伍蠡甫變徐志摩

台灣啟明的新夫婦見面,實取材自上海啟明的弱國小說名著(1937)

亂點鴛鴦譜又添一樁: 啟明的新夫婦見面,收了八篇短篇小說,包括泰戈爾的新夫婦的見面一篇,署名徐志摩等譯。本來徐志摩也做翻譯,又跟泰戈爾相熟,似乎沒什麼好懷疑的;但因為有戀歌的前例,既然魯迅都可以被改成伍光建了,難保這次又有誰被改成徐志摩。一查之下,果然八篇中沒有一篇是徐志摩譯的。新夫婦的見面一篇是伍蠡甫譯的,其他譯者包括胡愈之章鐵民葉靈鳳王魯彥黃源方正等,就是沒有徐志摩。這八篇小說全都來自上海啟明的弱國小說名著,不過後者收了十三篇小說,新夫婦見面只取八篇。
       可見出版社常亂用名人頂替,不只林語堂多了好幾本作品,伍光建和徐志摩也都莫名其妙頂了別人的名。

新夫婦見面署名徐志摩等譯,其實沒有一篇是徐志摩譯的

伍蠡甫(1900-1992)是伍光建三子,也是翻譯名家。伍光建因1943即過世,因此在安全名單內,伍蠡甫卻因1949年後還在復旦大學任教之故,在台灣是不能出現的名字。台北新興書局1957年的瑞典短篇小說集,署名新興書局編譯部,即為伍蠡甫1935年所譯。世界書局1959年出版的世界史上古篇和世界是中古篇兩冊通史,是伍蠡甫和徐宗鐸合譯,原為世界書局1933和1934年所出。(http://tysharon.blogspot.tw/2013/10/blog-post.html)
伍蠡甫還翻譯了賽珍珠的大地(他的譯本名為述福地),邊譯邊發議論,大有乃父之風,可惜這個版本沒有引進台灣過。伍家三代都出翻譯家。伍光建自不用說;伍蠡甫和伍況甫兄弟也都翻譯;伍光建的外孫鄧世明(1923-2009),筆名伍牧,1947年來台灣後任職中油,是拾穗雜誌的主力譯者之一,翻譯過許多音樂方面的書籍。外孫女鄧世還則留在大陸,是中央戲劇學院的教授退休。

正文1970版的新夫婦的見面,署名正文編譯部譯,是從啟明的好幾本短篇小說集選出

2014年1月22日 星期三

伍光建--又占了魯迅的名,又被人佔了名

1956年台灣啟明的《戀歌》,署名伍光建等」,其實裡面無一篇為伍光建所譯

台灣啟明書局1956年出版了這本短篇小說集《戀歌》,收有十一篇小說,作者署名沙多維奴等」著,譯者署名伍光建等譯,但沒有逐篇署名。伍光建是我非常喜愛的譯者,也譯過不少短篇,所以我見了此書十分興奮,回家從頭看到尾,心裡卻有點納悶,因為我實在看不出來哪一篇是伍光建的手筆。伍光建是嚴復的學生,清末就以翻譯大仲馬的《俠隱記》成名,一手章回白話寫得極好。後來改用五四後白話,一樣譯了不少好作品。像《孤女飄零記》(即《簡愛》)和《狹路冤家》(即《咆哮山莊》)都是我很喜愛的譯作。伍光建的風格鮮明,我已寫了三篇跟伍光建有關的文章,竟看不出哪篇是他的手筆,十分慚愧。
       照理說,既以《戀歌》為名,這篇總該是伍光建的吧? 但一查,這篇羅馬尼亞小說明明是魯迅所譯,魯迅的《譯文序跋集》就收了一篇〈戀歌譯者附記〉,附記中說明這是1935年登在《譯文》月刊的譯作。後來結集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有兩本都收入魯迅譯的《戀歌》,一本是上海三通書局出版,書名也是《戀歌》,譯者署名「魯迅」,收三篇小說,其中〈戀歌〉一篇內文就跟台灣啟明的一樣;另一本是上海啟明出版,1937年出版,書名《中歐小說名著》,譯者也署名「魯迅」,就是台灣啟明書局的這一本。看來這兩家出版社都是看上魯迅的名氣。但因為魯迅在戒嚴時期是不能出現的名字,所以台灣啟明就以安全的伍光建代替了。只是現在高中課本都已經收入魯迅作品了,這本還沒有正名。
        伍光建在翻譯上還算魯迅的前輩,也沒必要佔了這個名。但到底這本《戀歌》裡哪一篇是伍光建的呢? 上海啟明的版本有逐篇署名,其實魯迅只譯了〈戀歌〉一篇;他弟弟周作人譯了三篇波蘭小說;胡愈之兩篇,他弟弟胡仲持兩篇;王魯彥兩篇;楊彥劬一篇。韋澄芬的一篇台灣版本未收。也就是說,沒有一篇是伍光建譯的。


上海啟明1937年出版的中歐小說名著,版權頁譯者署名「魯迅

上海啟明版本逐篇署名,可清楚看到沒有一篇是伍光建譯的

        台灣啟明同系列的 《俏皮姑娘》也署名伍光建等譯,其實是上海啟明1941年的《德國小說名著》,〈俏皮姑娘〉一篇是毛秋白所譯,也跟《戀歌》一樣沒有一篇是伍光建譯的。
啟明書局同系列的《俏皮姑娘》,也署名伍光建等譯,也沒有一篇是伍譯



1937上海啟明版本,書名題為《德國小說名著》,內容與台灣啟明版相同。
1941年上海啟明版本改題《俏皮姑娘》,署名毛秋白譯




       《戀歌》是伍光建占了魯迅的名;《俏皮姑娘》是伍光建占了毛秋白的名;但伍光建被人佔了名的也不少。像商務出的這套英漢對照世界名著,就被冒名出了不少本。五洲出版的署名「孫主民」,正文出版的署名「陳雙鈞」。這套世界名著是伍光建選譯,一共出了兩套,1934和1936年各出二十本,包含許多非常著名的作品,如《瘋俠》(唐吉訶德)《伽利華遊記》(格列佛遊記)《妥木索耶爾的探險事》(湯姆歷險記)等;伍光建寫的作者傳略和譯者註都非常精彩。這本Sir Walter Scott的《墜樓記》不是那麼知名,寫的是伊莉莎白一世的情史,伍光建照例加了許多金聖嘆式的註,一會兒加一條「一聞伯爵病癒,立刻轉怒為喜,不愧為一代英主,作者很寫得出。」一會兒又說「正史上說女主最好恭維,無論什麼恭維都吃得進。」看來十分熱鬧。這套書可惜台灣商務沒出過,目前台灣圖書館還能見到幾本,已經破舊到不許影印,只准照相的地步。
        

1971年正文出版的《墜樓記》署名陳雙鈞譯,即1934年上海商務出版的伍光建譯本。


以下這30本都是伍光建在台灣被冒名出版的譯作:    


署名
書名
出版年
出版地
出版者
原譯者
原書名


孫主民
雙城記
1963
台北
五洲
伍光建
二京記
1934
上海
孫主民
十日談
1966
台北
五洲
伍光建
十日談
1936
上海
孫主民
大街
1966
台北
五洲
伍光建
大街
1934
上海
孫主民
甘地特
1964
台北
五洲
伍光建
甘地特
1935
上海
孫主民
白菜與帝王
1971
台北
五洲
伍光建
白菜與帝王
1934
上海
孫主民
安維洛尼伽
1966
台北
五洲
伍光建
安維洛尼伽
1934
上海
孫主民
死的勝利
1966
台北
五洲
伍光建
死的勝利
1936
上海
孫主民
格利佛遊記
1963
台北
五洲
伍光建
伽利華遊記
1934
上海
孫主民
克羅狄阿
1966
台北
五洲
伍光建
克羅狄阿
1935
上海
孫主民
唐姆瓊斯
1964
台北
五洲
伍光建
妥木宗斯
1934
上海
劉振文
湯姆歷險記
1973
台北
正文
伍光建
妥木瑣耶爾的冒險事
1934
上海
孫主民
金奈
1964
台北
五洲
伍光建
金奈
1936
上海
孫主民
亞當貝特
1966
台北
五洲
伍光建
阿當貝特
1934
上海
孫主民
紅字
1969
台北
五洲
伍光建
紅字記
1934
上海
孫主民
紅百合花
1964
台北
五洲
伍光建
紅百合花
1936
上海
啟明編譯所
俾斯麥傳
1959
台北
啟明
伍光建
俾斯麥
1933
上海
張治文
俾斯麥傳
1965
台北
文化圖書
伍光建
俾斯麥
1933
上海
拿破崙日記
1962
台北
國光
伍光建
拿破侖日記
1931
上海
拿破崙日記
1965
台北
文星
伍光建
拿破侖日記
1931
上海
孫主民
泰丕
1971
台北
五洲
伍光建
泰丕
1934
上海
孫主民
啟示錄旳四騎士
1963
台北
五洲
伍光建
啟示錄旳四騎士
1936
上海
孫主民
費利沙海灘
1971
台北
正文
伍光建
費利沙海灘
1934
上海
孫主民
罪與罰
1969
台北
五洲
伍光建
罪惡與刑罰
1936
上海
孫主民
置產人
1971
台北
五洲
伍光建
置產人
1934
上海
孫主民
.吉訶德
1963
台北
五洲
伍光建
瘋俠
1936
上海
孫主民
維廉邁斯特
1964
台北
五洲
伍光建
維廉邁斯特
1936
上海
孫主民
蒙提喀列斯突伯爵
1971
台北
五洲
伍光建
蒙提喀列斯突伯爵
1935
上海
陳雙鈞
墜樓記
1971
台北
正文
伍光建
墜樓記
1934
上海
孫主民
墜樓記
1963
台北
五洲
伍光建
墜樓記
1934
上海
孫主民
顯里埃斯曼特
1971
台北
五洲
伍光建
顯里埃斯曼特
1934
上海

2014年1月9日 星期四

郎心如鐵還是如狼?

1981日昇的《郎心如鐵》,就是鍾憲民譯的《人間悲劇》(1947),
封面英文卻用片名"A Place in the Sun"
1981年裕泰的《郎心狼心》,也是鍾憲民譯的《人間悲劇》(1947)
     美國作家Theodore Dreiser(1871-1945)的長篇小說An American Tragedy(1925),第一個中譯本是由鍾憲民1947年所譯,由上海的國際文化社出版,書名《人間悲劇》。描寫一出身微寒的青年,周旋於女工和千金小姐之間,後來女工懷孕,他懊惱之餘,竟起了殺人之心,最後當然是悲劇收場。這部小說1951年改編成電影"A Place in the Sun",1952年在台北上映,片名「郎心如鐵」,片中的千金小姐由玉婆依麗莎白泰勒演出。1981年日昇版不但用劇照作為封面,連英文書名都用片名"A Place in the Sun",但內文卻還是用鐘憲民譯的《人間悲劇》,署名「黃夏」翻譯。同年裕泰圖書出版的《郎心如狼》,也是鍾憲民譯本,不過稍改了幾個字。署名「葉富興」翻譯;這次英文書名總算是對了,封底是An American Tragedy,不像Henry James 的 Daisy Miller 被誤植為Miller Daisy。 
http://tysharon.blogspot.tw/search/label/%E7%BE%8E%E5%9C%8B%E6%96%87%E5%AD%B8
裕泰版的封底

「葉富興」譯本:
一個仲夏的黃昏,在美國一個居民約四十萬的城市的商業中心區裡,一條寬闊的大街上,行進著一小隊人,有一個大約五十歲的男子,身材矮胖結實,一叢蓬髮突出在黑帽外邊,其貌不揚,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人物。他手裡提著一架小風琴,身旁是一個比他五歲光景的婦人,身材較高,結實有力,相貌服裝平常無奇,舉止不很自然。

鍾憲民原譯:
一個仲夏的傍晚,在美國一個居民約四十萬的城市的商業中心區裡,一條寬闊的大街上,走著一小隊人。一個男子大約五十歲,身材矮胖結實,一叢蓬髮突出在黑帽外邊,其貌不揚,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人物。他手裡提著一架小風琴,身旁是一個比他年輕五歲光景的婦人,身材較高,結實有力,相貌服裝都平常,舉止不很自然。

明顯可以看出「葉富興」只是把鍾譯稍作修改而已,其實改的也不怎麼高明。不過裕泰是到目前為止,唯一看到有稍作修改的譯本,其他各譯本,從1950年代的兩種新興版本(《一個亞美利加的悲劇》和《郎心如鐵》,署名「顧隱」譯),到1960年代北一的《人間悲劇》(署名劉明遠譯),到1980年代的《郎心如鐵》,都是一字未改。




1969年北一的《人間悲劇》,是唯一採用鍾憲民原譯書名的版本

1952年新興的《一個亞美利加的悲劇》,署名「顧隱」譯,即鍾憲民譯本

新興1954年版本,書名《郎心如鐵》,封面已毀損,但書內有註「本書封面承美國派拉蒙影業公司供給」,應該是用劇照作為封面

        鍾憲民是下落成謎的譯者。我們查到他出生於1908年,浙江崇德人,活躍於19301940年代,譯作自1920年代末起散見於《小說月報》、《文學週報》、《文藝月刊》、《矛盾月刊》,會世界語,譯介俄國、英國、美國、德國、波蘭、匈牙利、奧地利等多國作品。像是波蘭作品孤雁淚》(Marta)就是他從世界語翻譯成中文的。1949以後應該人在台灣,1950年8月在台灣曾出版了一本《英遜皇愛德華自傳》,最晚見到他的名字是1957年的《匈牙利作家看匈牙利革命》,這裡12位譯者幾乎個個都是著名學者,唯一下落不明的就是鍾憲民,完全查無1957年後的資料,非常詭異。國內流傳的另外兩部德萊塞作品也都是鍾憲民譯本: 1946年上海建國書店出版的《嘉麗妹妹》(Sister Carrie) 和1947年上海教育書店出版的《天才夢》(The Genius)。這兩本書在1950-1960年代,台灣的明華和大中國等出版社還署鍾憲民的名字,也可間接證明他當時可能還在台灣;但遠景1979年用「黃蓉」之名修改鍾譯,改書名《嘉莉妹妹》之後,再刷多次(桂冠到2000年還在出「黃蓉」譯本),鍾憲民這個譯者名字似乎逐漸為人淡忘。如果他真在台灣,這些林林總總的假名,包括「顧隱」「劉明遠」「黃夏」「葉富興」「黃蓉」,和一堆不署譯者的孤雁淚》,又是怎麼一回事? 也未免太不給鍾老先生面子了吧! 戒嚴時期,德萊塞一共有四部小說的中譯本在台灣流傳,鍾憲民就譯了三部;卻不見有人研究過這位譯者。鍾憲民的譯筆和傅東華有點類似,都很好看。


1947年鍾憲民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