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0日 星期三

何欣:現代文學的推手

何欣(1922-1998),河北深澤人,西北聯大師範學院畢業,1946年隨父親何容來台。

何容是洪炎秋的北大同學,戰後很早就舉家來台,推行國語教育。何容在師範大學教書,

也在國語日報任職;何欣則在國立編譯館、政大教書。父子都是英文系畢業,但何容著力

於國語的推廣,何欣則致力於現代西洋文學的引介,翻譯甚勤。此處所收集尚不完整,日

後當繼續補齊。文學譯作以美國小說為主,但也有德文(雷馬克「生命的光輝」)和法文

(莫瑞亞珂「愛的荒漠」和卡繆「放逐與王國」)作品,其中德文確定是從英文轉譯的。


1.1953: 「現代美國短篇小說選」,半月文藝(以筆名「江森」發表)

2.1954: 「高原老屋」,東方書店(以筆名「江森」發表)

3. 1955:  「生命的光輝」,開明

4. 1956: 「權威與個人」,正中

5. 1957: 「愛默森散文選」,協志工商

6. 1959: 「福克納短篇小說選」,重光

7. 1959:  「醜陋的美國人」,文星

8. 1959:  「奇異的果實」,開明(與紀裕常合譯)

9. 1962: 「愛的荒漠」,光啟社

10. 1963: 「英雄與英雄崇拜」,國立編譯館/中華

11. 1968: 「保母包萍」,國語日報

12. 1970: 「民主的真諦」,寰宇

13.  1970: 「放逐與王國」,晨鐘

14. 1970: 「熊」,晨鐘

15. 1970: 「尼古拉與亞麗珊黛」,幼獅(與吳奚真合譯)

16. 1971: 「新工業國家」,國立編譯館/開明

17. 1971: 「灣流中的島嶼」,七十年代

18. 1973: 「君王論」,國家編譯館/中華

19. 1988: 「風吹來的保母」,國語日報



何欣在台灣第一本譯作,應該是這本「現代美國短篇小說選」,筆名「江森」,1953年出版。共收十二篇短篇小說,十一位作家(海明威兩篇,其他一人一篇)。收錄作家最早是Jack London,最晚是Saroyan,有八位作家當時仍在世,包括海明威。





1954年何欣翻譯的「高原老屋」,當時用的筆名還是「江森」。Caldwell在台灣似乎知名度不高,志文有再版何欣的「高原老屋」,還出過另一本「菸草路」,但那本其實是抄襲董秋斯的。



1954年的「高原老屋」,以筆名「江森」發表。這本有1955年香港光夏書店版本如下:







1955年「生命的光輝」,雷馬克作品


1956年「權威與個人」,有多種版本。首版是1956年正中版。晨鐘版為1970出版。
1970晨鐘版「權威與個人」
1957「愛默森散文選」



1959年何欣翻譯的「醜陋的美國人」,由文星書店出版。這是美國人自揭瘡疤,剖析越戰失利原因的小說。在舉國上下熱烈向美國學習的1950年代,每年還接受大量美援,這本書顯得有點另類。大概是因為如此,本書前面有一篇「我們為什麼譯這本書」的序言:

單從書名看來,應該是一本充滿諷刺、謾罵、甚至是一本乖戾不經的書。其實不然。作者完全以一種寬宏的胸襟,憂時憂國的態度,來平平和和敘述一些美國人所犯的錯誤。它不同「官場現形記」,因為不僅個人很少牢騷...它雖揭發了惡的,但也闡揚了善的。......只有對自己民族道德、社會前途充滿信心的人才有勇氣公開承認錯誤。

1984年,柏楊在美國演講,說:
我記得美國有一本「醜陋的美國人」,寫出來之後,美國國務院拿來做為他們行動的參考。日本人也寫了一本[醜陋的日本人],作者是駐阿根廷的大使,他閣下卻被撤職,這大概就是東方和西方的不同。中國比起日本,好像又差一級,假定我把這本書寫出來的話,可能要麻煩各位去監獄給我送飯,所以我始終沒有寫。

雖然這麼說,但柏楊那本「醜陋的中國人」1985年就在台灣出版了(當時我們還覺得自己是中國人),1986年還在大陸掀起「柏楊熱」,但1987年這本書就被禁了,2004年才解禁,聽說內容有經過刪改。還好柏楊不是「中國人」(?),不然就應該如他所預言,又要吃牢飯了。

1959年「醜陋的美國人」


1959年「福克納短篇小說選」


1959  「奇異的果實」,與紀裕常合譯



1962 「愛的荒漠」

1963 「英雄與英雄崇拜」



1970「民主的真諦」



1970「放逐與王國」


1970「熊」



1971「新工業國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