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3日 星期三

張心漪:像媽媽一樣的譯者

張心漪(1916- )是名門之後,曾國藩的外曾孫女,出生於上海,念過當時名門閨秀雲集的中西女中,燕京大學畢業,臺大外文系教授,曾教過白先勇那一屆的翻譯課。在台灣的譯作,從第一本1952年的「慈母心」,到最後一本1987年的「砂地郡曆誌」,橫跨35年。譯作不多,1950年代最為活躍。文筆流暢優雅,許多本都是暢銷書,也曾收入國中國文課本。以下是我收集到的11種譯本資料:

1.  1952「慈母心」(暢流),1976「媽媽的銀行存款」(純文學)
2.  1953「德樂家庭歌詠團」(世界),1959「菩提樹」(世界)
3.  1954「天倫樂」(暢流),1976「妙爸爸」(純文學)
4.  1954「林肯外傳」(暢流),1980(大地)
5.  1954「少年遊」(明華)
6.  1956「殘百合」(暢流),1981(大地)
7.  1958「家政教育」(教育部)
8.  1968「美國名家書信選集」(今日世界),1987「名人書信選集」(大地)
9.  1969「如夢令」(新亞)
10. 1971「不連續的時代」(國立編譯館)
11. 1987「沙地郡曆誌」(新環境)


1952年「慈母心」,署名「心漪」,暢流出版。
     這本「慈母心」,1952年十月出版,由台鐵刊物暢流半月刊出版,應該是張心漪在台灣最早的譯作。這本作品曾在1976年由純文學重出,書名改題「媽媽的銀行存款」。原作Mama's Bank Account是美國1940年代的暢銷書,描寫舊金山一個挪威移民家庭的生活,筆調溫暖樸實,譯筆也非常流暢,讀來十分輕鬆愉快,平凡卻很動人。呂叔湘1947年曾翻譯了幾篇,由開明出版。這本「慈母心」有張心漪表姐曾寶蓀的序,非常有趣。先是痛罵共匪一頓:

唯物洪潮,浸淫已久,終致滔天之禍。吾國自廢讀經以來,教化既息,倫紀漸乖,赤匪乘之,而人禽遂不可復辨
...(這是把五四也罵進去了嗎?)

再稱讚表妹此書有益世道人心:
.
..讀之者,孝慈之忱,油然而生,於青年尤有裨益...心漪之譯此書,其有心人歟?庶幾私淑孟子之微意也。

最後再以絕句收尾:
西望神州歎陸沉,孤臣孽子匱良箴。多君彩筆通重譯,寫出人間慈母心。

還好內文完全沒有什麼教條味,甚至還蠻幽默的。描寫睿智的媽媽,脾氣火爆的叔公,眾阿姨們,房客和勢利眼的老師同學等等,有點像「愛的教育」和「小太陽」。1976年純文學重新出版此書,題目根據英文本翻譯為「媽媽的銀行存款」,譯者也改題全名「張心漪」,罵共匪的曾寶蓀序也拿掉了。


1976年純文學版本改題「媽媽的銀行存款」

第二本譯作是1953年的「德樂家庭歌詠團」,世界書局出版,就是後來很紅的「真善美」電影那一家人的故事。背景跟「慈母心」還有點像:移民到美國後,善良的一家人努力奮鬥,最後安居樂業,也算是一種美國夢吧。1956年德國版電影在台灣上映,片名採用奧地利名曲「菩提樹」,因此1959年世界書局版本也把書名改為「菩提樹」,雖然整本書都沒有提過這首歌。
1953年「德樂家庭歌詠團」,1959年版加上「菩提樹」書名
第三本是1954年的「天倫樂」,也是暢流出版,原書名Life With Father,作者是Clarence Day,描寫紐約家庭故事,筆調幽默輕鬆。1947年拍成電影,伊麗莎白泰勒還在片中演出。中譯片名叫做「天倫樂」,因此書名也跟著叫做「天倫樂」。後來純文學重出的時候,把書名改為「妙爸爸」。

1954年「天倫樂」,也是暢流出版

1976年純文學版改題「妙爸爸」
「林肯外傳」原書名為The Unknown Lincoln,是卡內基( Dale Carnegie)所著。初版也是先在暢流雜誌上連載再出單行本。這裡是1980年大地出版社版本,有譯者序:「在今日是非黑白不明,利益重於道義的國際局勢間,我們十分懷念林肯和他偉大的精神。」當時台美斷交未久,這是在抱怨美國的意思吧!

1954「林肯外傳」,此為1980年大地出版社重出版本。
1954年的「少年遊」,譯自美國詩人桑德堡 Carl Sandburg 的自傳
Always the Young Strangers,原來桑德堡也是新移民之子
                                                   1956年「殘百合」(暢流),
                              譯自美國小說家 Willa Cather的A Lost Lady(1923)
1981年大地版
可能賢妻良母的形象已深入人心,教育部在1958年委託張心漪翻譯了一本美國教科書「家政教育」,作為家政系的教材。原書名為Homemaking Education in the High School。讀來非常有趣,像是「已婚婦女是否比未婚女性更適合當家政教師?」的討論,還有「家政教師應是衣服整潔的女子,一位好管家,要能燒一手好菜,還能與人共事相處」。讓我想到高中時的家政老師,坦誠她在大學之前從未下廚,只是因為分數關係正好進了家政系。說不定男生更適合當家政教師呢 。

1958年教育部出版的「家政教育」

 張心漪的翻譯還曾經編入教材。國立編譯館1973年版的國中國文課本第三冊第十四課「寄子書」,修伍德安德生寫的,就是張心漪翻譯的。初版是香港今日世界(1968),原名「美國名家書信選集」,大地出版社1987年重出,改題「名人書信選集」。現在重看這封信,竟然還有點印象,只是當時對安德生一點印象都沒有,只記得他叫兒子多素描:

親愛的約翰:有件事我昨天信裡應該提的。是關於繪畫的事。不要因為一幅畫是現代的,是最新的就跟它學。到羅浮宮去,花多點時間鑑賞林布蘭、德拉克洛瓦的作品。學習素描,使你的手能不知不覺地熟練,能筆隨意走,然後你可想到你面前的東西。....關於顏色,你要小心。多到大自然裡去找,別到顏料店去找──那是別人的調色板──而在各種光線下看房屋的側面。
你不會一下子登峰造極。成功是吃盡辛苦得來的。
    我所企望的不是你的成功。我希望你對於人,對於工作,都抱著正確的態度。單是這一點也許就可以使你成為大丈夫了。


1968年「美國名家書信選集」


1987年大地版改題「名人書信選集」




1969「如夢令」,臺北新亞出版社,譯自美國小說家Katherine Anne Porter
的三篇小說:Old Mortality, Noon Wine, The Old Order 
1971年重要的趨勢書「不連續的年代」,現在作者一般都譯為彼得杜拉克
   
「沙地郡曆誌」是張心漪最後一本譯作,1987年出版,她已年過七十。這本A Sand County 

Almanac是環保界的經典,後來有另一個譯本「沙郡年記」(1998)。張心漪的丈夫費驊在

1984年過世,費驊曾任財政部長,是台灣國家公園的催生者,馬以工以紀念費驊為理由,說

動了高齡的張心漪翻譯此書,也因此這是她唯一一本冠夫姓的譯作。


1987年新環境出版社的「沙地郡曆誌」,署名「費張心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