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7日 星期日

胡品清和莒哈絲


「那間臥室很暗。窗子上沒有玻璃,只有窗簾和百葉窗。透過窗簾,我們看見行人的身影在陽光中穿過人行道。人群老是那麼多。咯吱咯吱的木屐聲叫人頭疼。人聲很尖,中文是一種叫喊的語言,我老把它想像成沙漠中的語言,一種陌生的無法置信的語言。
有縫的百葉窗和棉布窗簾把床和城市隔開。我們和他人之間,沒有任何堅硬的物質。他們,他們不知道我們的存在。我們,我們感知一點他們的存在。他們的聲音,動作之緩和,像一聲淒涼的、破碎的、無回聲的汽笛聲。」
那是1930年的西貢。法國作家莒哈絲的「情人」(L'amant),是她在七十歲高齡寫的自傳小說,自述她十五歲時在西貢的初戀,得到1984年的龔固爾大獎(Prix Concourt)。台灣重要的法文譯者胡品清立刻從法文譯出,1985年年初出版。出版社對於作者戀愛的對象是一個中國人似乎非常得意,封面上寫著「本書作者與一個中國男孩愛的故事」,書脊上寫著「法國女作家與中國男孩愛的故事」,書背再寫一次「作者的情人不是別人,而是一個中國人,一個億萬富翁的中國人。」這是覺得與有榮焉的意思嗎?
其實這個「中國人」根本不是「男孩」,而是蘿莉控吧。她才十五歲,貧窮的殖民地白人女學生,有個瘋瘋癲癲的寡婦媽媽。他二十七歲,從法國留學回來,準備接掌龐大家產和傳宗接代。兩人的年齡、種族、財富、未來都毫無交集,完全是一段絕望的愛情。
不過我想大多數人跟我一樣,對這個「中國情人」的印象,主要還是來自梁家輝吧。他的憂鬱、陰柔、絕望、帥氣,完全可以說服我們少女莒哈絲的愛情。這部小說和電影大紅之後,這位真正的中國情人的兒子把他們西貢的祖宅設為紀念館,供人參觀,裡面有這位中國情人的照片。嗯,這似乎就比較難想像一點了。

1985年聯合文學出版的情人,由胡品清翻譯



1978年國際文化出版的「安妮的戀情」,收三篇莒哈絲的短篇小說,也是胡品清翻譯的。主要的一篇篇名是「如歌的行板」。


胡品清(1921-2006),浙江紹興人,浙江大學英文系畢業後,任法國大使館翻譯,1949年嫁給法國官員,隨夫婿返法,後來婚變來台,長年任教於文化大學。創作、翻譯著作豐富,是台灣最重要的法文譯者之一,也翻譯過「包法利夫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